编者按
: 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领衔表示,已从新冠病毒康复期的患者血浆中成功分离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,正在用于研发一种强效药物,不仅可以缩短感染者的康复时间,甚至可以提供对病毒的短期免疫力。
中国一组科研团队表示,已从新冠病毒康复期的患者血浆中成功分离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,正在用于研发一种强效药物,不仅可以缩短感染者的康复时间,甚至可以提供对病毒的短期免疫力。
3月12日,武汉一名治愈出院的新冠患者来到医院,捐献恢复期血浆,希望能帮助到依然在与病毒做斗争的人们。
据法新社5月19日报道,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领衔,数家中国国内的医学研究机构共同参与。谢晓亮表示,他的团队一直在“夜以继日”地研发新药。该研究团队5月17日发表在美国《细胞》(Cell)杂志的在线论文表明,他们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,从60名康复期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8558种病毒蛋白结合抗体序列,成功找出14株高活性的中和抗体,其中BD-368-2抗体抑制病毒最突出。“当我们给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鼠注射中和抗体时,五天后病毒载量减少了2500倍,”谢晓亮说,“这意味着研发潜在的药物可以有治疗效果。”谢晓亮表示:“我们的专长是单细胞基因组学,而不是免疫学或病毒学。当意识到单细胞基因组方法可以有效地找到中和抗体时,我们兴奋不已。”他补充说,正在研发的药物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应用,并及时应对冬季可能爆发的新冠疫情。
“临床试验的计划正在积极推进中,”谢晓亮说,由于目前中国国内新冠病例数量很少,因此将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进行临床试验。在药物治疗中使用抗体并不是一种新方法,它已经成功地击败了其他几种病毒,如艾滋病毒(HIV)、埃博拉病毒(Ebola)和中东呼吸综合征(MERS)。谢晓亮说,自从疫情在中国开始暴发后,其团队的抗体研究“很早就开始了”,正在研发的新药甚至可以提供针对病毒的短期预防。研究表明,如果在小鼠感染病毒之前注射中和抗体就不会受到感染,也没有检测到病毒。这可能会为医务人员提供几周的临时保护,谢晓亮说希望“延长到几个月”。目前全世界正在研发100多种抗新冠病毒疫苗,但随着疫苗开发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,谢晓亮表示新药可能成为阻止病毒全球蔓延的一种更快、更有效的方式:“即使没有疫苗,我们也能用有效的药物阻止新冠大流行。”
谢晓亮是谁?
1962年出生于北京的谢晓亮,父母都是北大化学教授。他于1980年考入北大,入读父母所在的化学系,子承父(母)业。1985年谢晓亮赴美留学,开启了一个优秀科学家青壮年的全盛时代。
27岁,博士后还没读完,美国最尖端最神秘的国家级实验室——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,就向他伸出了橄榄枝。谢晓亮是第一个进入该实验室工作的中国人。美国人真正认识到谢晓亮的学术能力之强大,未来之可期,故惜他之才,有目的地收揽而进一步培养为美国栋梁之才。谢晓亮确实也没有让美国失望,他一出手,就攻克了实验室多年未突破的“室温下单分子荧光成像”的难题。他在《科学》(Science)杂志上第一个报道“单个酶分子循环生化反应的动态过程。”他和团队开发出全新显微成像技术,为人类科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。实验室平台的优越条件,国际科研不断开放融合的环境,个人基因禀赋及多年的勤奋努力,谢晓亮收获了个人无数的荣誉。院士,无疑是一个国家对科研人员给与的最高肯定。
谢晓亮,60岁之前就一举收获了“四院院士”荣誉: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、美国科学院院士、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。据说,能获得“四院院士”荣誉的,目前全世界仅有3位,谢晓亮,是唯一的东方面孔。 谢晓亮,在黄金年华毅然决定回归祖国。2018年,他放弃了美国给予的一切优厚条件,甚至美国国籍,突破各种阻力,全职回到中国工作。他回到了北大,他原生的家。